韓國歷史上的光海君
光海君(朝鮮語:광해군;1575-1641),名李琿(朝鮮語:이혼),1608-1623年在位。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韓國歷史上的光海君,希望能幫到你。
一、光海君簡介
光海君(朝鮮語:광해군;1575-1641),名李琿(朝鮮語:이혼),1608-1623年在位。朝鮮王朝第十五代君主。他是前任君主朝鮮宣祖與其愛妃恭嬪金氏(공빈 김씨)所生的第二位兒子。葬于楊州赤城洞(位于今日南楊州市真乾邑(진건읍)松陵里(송릉리))。
李琿(1575—1641),1608-1623年在位。朝鮮王朝第十五代君主。朝鮮宣祖庶次子。
二、當政簡歷
萬歷二十年(1592),壬辰倭亂爆發,臨海君李珒被俘,宣祖倉皇出奔平壤,命令十七歲的李琿攝國事。李琿收集流散的軍隊和義兵,號召通國勤王,以圖恢復。李琿的這個舉措振奮了朝鮮民心軍心,對全國團結一致打擊倭寇很有作用。萬歷二十一年,日本撤出漢城,退守釜山,并將虜獲的臨海君和順和君兩位王子送還,倭亂暫時告一段落。此時,宣祖已經屬意于光海君了。萬歷二十三年,宣祖冊封光海君為世子,并上表明朝請求批準。明朝答復:“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遂不許。光海君由是對明朝暗有怨言。萬歷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鮮再次上表請求易儲,其時明朝也正為立儲的事情鬧得雞飛狗跳,遂均不許——似乎光海君是受了鄭貴妃和福王的連累。宣祖末年,朝鮮國內在立儲問題上也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因為當時宣祖仁穆王后已經生有一子(永昌大君,1606年生),棄嫡立庶,與儒家宗法觀念不合。朝廷中的北人黨因此分裂為以李爾瞻為首、主張擁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慶為首、主張擁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擊,柳永慶被賜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濁小北,而大北派則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
萬歷三十六年,宣祖大王病逝。事實上的世子光海君嗣位。并上表明朝,自稱權署國事,請求冊封。萬歷皇帝惡其專擅,不予理睬。但是當時東北亞的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新興的女真勢力對明朝構成了威脅。為了確保東北邊疆無虞,需要拉攏朝鮮,所以明朝在拖延了幾個月之后,于是年十月乃冊封李琿為朝鮮國王。李琿即位后,按照朝鮮仁祖后史書的說法,是“昏亂日甚,幽廢母后,屠兄殺弟”。從事實來看,后兩條倒也確實。李琿即位后,宣布仁穆王后為廢妃,囚禁在西宮(慶云宮)內,自己則搬到新修復的昌德宮(東闕)去住。而對其王位威脅最大的兩個人——其同母兄、宣祖長子臨海君,和年僅兩歲的弟弟,宣祖嫡子永昌大君,則分別于1609年和1614年被害。
光海君在位期間,朝鮮誕生了像《東醫寶鑒》這樣的醫學論著。該書于1610年完成。在這個時期,李朝選拔官吏任人唯賢的制度早已受到破壞,因為遴選文武官員的考試已變成有權勢的官員和當權派手中的工具。經常舉辦的特選科及第者們造成了對土地的迫切需求,同時,兩班地主們不登記擁有土地的做法使國家的歲入大量流失。由于一些兩班利用免稅的學校土地來逃避稅收租賦,僅僅在17世紀私立學校的數目就增加了三倍,使學校房地產成倍增加,它們所蔭庇的文人學士和學生數目也不斷增加。王親國戚和掌權的官吏積累了戰時遺棄的土地,把它轉為免稅的財產。競爭官職變得激烈起來,因為擔任一任官職很容易在經濟上撈到好處。
在這種文武官員只顧私利不顧國家的風氣下,朝鮮國勢日頹。尤其雪上加霜的是,此時的朝鮮還面臨后金的軍事威脅。萬歷四十八年正月,李琿上奏:“敵兵八月中攻破北關,金臺吉自焚,白羊出降。鐵嶺之役,蒙古宰賽亦為所滅。聞其國謀議以朝鮮、北關、宰賽皆助兵南朝,今北關、宰賽皆滅,不可使朝鮮獨存。又聞設兵牛毛寨、萬遮嶺,欲略寬奠、鎮江等處。寬奠、鎮江與昌城、義州諸堡隔水相望,孤危非常。敵若從叆陽境上鴉鶻關取路繞出鳳凰城里,一日長驅,寬鎮、昌城俱莫自保。內而遼左八站,外而東江一城,彼此隔斷,聲援阻絕,可為寒心。望速調大兵,共為掎角,以固邊防。”其時遼鎮塘報稱朝鮮與后金講和,明朝朝議遂謂李琿陽衡陰順,宜遣官宣諭,或命將監護,其說紛拿。李琿聽到這種傳言后自覺受到天大的冤枉,上疏辯解道:“二百年忠誠事大,死生一節”。明朝于是要求朝鮮派兵協助攻打后金。但是朝鮮軍隊一戰即潰,光海君不得不試圖與后金議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