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史的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美國教育的傳統在歷史中逐漸形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國教育史的發展,希望能幫到你。
二戰前美國教育的演進
教育的移植時期 從17世紀至獨立前是殖民地時期,這個時期的教育基本上是宗主國教育模式的移植,而且是從民辦教育開始的。來自歐洲各國的大量移民,不僅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同時也帶來了祖居地的教育模式。當時的教育主要受教會控制,教派林立,各自為了擴大勢力,爭辦自己的學校,其熱情不下于修建教堂。這些因素,構成了這個時期教育的一些重要特點,有的成為傳統一直影響到現在。
(1)移民們按照自己的意愿辦學,在不同的移民區有不同的教育模式。但從全局來看,主要還是英國模式的移植。小學有教區學校、婦嫗學校、民眾和教會合辦的城鎮小學,中學主要是拉丁文法學校,學院則刻意模仿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
(2)宗教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各教派辦學校,為本教派服務。“來自酉歐和北歐的移民帶到13個殖民地來的文化教育系統,從本質上看都是宗教的。”當時的“3R”是指讀、寫、宗教(reading, writing,religion)。
(3)“上學與不上學的人的區別就是階級的區別。上等階級的子女可接受盡可能得到的教育,直至讀完學院;貧窮的和下等階級家庭出身的子女受不到正規教育,很早就得學藝謀生。”
殖民地時期的教育情況并非全部都是墨守英國模式,這可從下面兩項改革中得到證明。一是1674年《祛魔法案》的制定。馬薩諸塞州率先制定法令,動用部分稅款維持學校,責令家長和雇主擔負起兒童教育的責任,否則科以罰款。這是美國公立教育的先聲。二是18世紀中葉,富蘭克林在費城創辦了一所文實中學。它兼顧升學和實用的要求,適應了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的需要。變革反映出美國教育開始向符合自己實際需要的方向發展,這些變革在新的歷史條件又形成新的傳統。
教育的改造時期 美國獨立后至南北戰爭前,是教育的改造時期或教育制度的初創時期。1814年抗英戰爭勝利后,美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道路,開始了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公立學校運動的開展 為了有效地培養新型勞動力以適應經濟發展,為了把千百萬各不相同的移民熔煉在美國這個大熔爐之中,鞏固新生資產階級政權,迫切需要建立平等、免費、不屬任何教派的公立學校來普及教育。于是19世紀20年代開始掀起了一場席卷美國北部和中西部的公立學校運動。同時也帶動了師范教育和文實中學的發展。文實中學到19世紀中葉,已基本取代了傳統的拉丁文法中學,成為這個時期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公立學校運動是美國教育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奠定了教育制度的基礎,改變了教派控制中小學的局面,加速了義務教育的普及。
州立大學的興起 在聯邦政府的鼓勵下,各州大力興建州立大學,到南北戰爭前,全國27個州已有25個州建立了州立大學,改變了教會壟斷高等學校的局面。
這時美國教育制度已有了基本輪廓,但尚未形成體系。
教育的創新時期 從南北戰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美國教育的創新時期。南北戰爭是美國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此后,美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相互促進,使美國成為一個工業巨人。各級各類教育迅速而系統地發展起來,終于形成了具有美國特色的教育制度。
教育地方分權制的確立 1868年聯邦政府設立中央教育機構。它只負責搜集印發統計材料與情報,管理聯邦教育經費,對各州教育系統提供咨詢和幫助。州教育委員會依照州教育法實施教育,州下面設學區作為地方教育當局,從此,形成了地方分權制。
公立中學運動的發展 1821年,在波士頓建立了美國第一所公立中學,經費由地方居民納稅維持。1827年馬薩諸塞州制定教育法令,規定每一城鎮滿500戶居民設中學一所,后來各州紛紛仿效,于是形成了公立中學運動。公立中學運動極大地推動了普及義務教育,到1919年各州都普及了8~12年不等的義務教育。
中小學學制改革 中小學學制改革是這個時期的重大成就。四年制公立中學發展起來以后,與八年制初等學校構成八四制,但是這種學制不符合兒童和少年的身心特征,不適應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需要,因此屢遭批評。1893年全國教育協會聘請的“十人委員會”的報告和1899年“十三人委員會”的報告,都提出以六六制取代八四制。1909年以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創建初級中學為開端,形成初級中學運動。中學逐漸分成初中和高中兩段,各為三年。至40年代,六三三制已成為美國中小學的主要學制,并對別國產生很大影響。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19世紀80年代,美國開始了第二次技術革命,需要勞動者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為此,國會于1917年通過了《史密斯-休士法》,規定聯邦政府撥款資助各州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同時,把傳統的專為升學作準備的普通中學,大量改成兼施升學和就業雙重職能的綜合中學。該法標志著美國中等職業教育進入了新階段。
高等教育的發展 高等教育在南北戰爭后有兩種發展趨向。一是繼續講求實用原則,努力興辦切合工農業發展需要的學院。1862年,國會通過了《莫雷爾法》,規定由聯邦政府撥給土地輔助各州興辦農業和工藝學院,培養工農業專業人才,這種學院通稱為贈地學院。這是美國從本國實際出發所獨創的,它對美國工農業的發展貢獻很大。二是在歐洲大學重視學術的影響下,努力發展專注學術研究的大學。1876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首先創辦研究院,學習德國辦大學的經驗,強調教學和科研統一。學術性大學的發展,提高了美國大學的學術水平和形象。公立大學的發展改變了私立高等學校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