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將張須陀是個怎樣的人
張須陀(565年—616年12月1日),字果,弘農(nóng)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人,墓志銘稱其為南陽西鄂人,隋朝大將,性格剛烈,有勇略,被認為是隋朝柱石。那么隋朝大將張須陀是個怎樣的人?
因功加官
張須陀性格剛烈,有勇有謀。開皇十七年(597年)二月,昆州(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刺史、羌族首領(lǐng)爨翫舉兵反隋,張須陀跟隨行軍總管史萬歲前去進討。因功被授任儀同,賜物三百段。
仁壽四年(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隋煬帝的五弟并州總管、漢王楊諒因不滿其兄即位,遂于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反叛。張須陀跟隨并州道行軍總管楊素平定叛亂,因功加任開府。
開倉放糧
大業(yè)六年(610年),張須陀為齊郡(治所在今山東濟南)丞。時值隋煬帝數(shù)次用兵高句麗,致使百姓失業(yè),再加上饑荒,糧食的價格飛漲。張須陀決定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官屬都認為:“必須等待陛下的詔敕,不能夠私自開倉賑糧。”張須陀則說:“汝今陛下在遠方,派遣使者往來,必定要一年的時間。百姓有倒懸之急,如果等待報告上去,百姓就要填坑去。我如果以此獲罪,雖死無恨。”于是先斬后奏,開倉放糧。隋煬帝得知后,并沒有責備張須陀,反而獎賞。
擊敗王薄
大業(yè)七年(611年)三月,鄒平(今山東鄒平北)人王薄煽動群眾,以長白山(今山東鄒平會仙山)為根據(jù)地,首次舉起了反隋叛旗。躲避征役的百姓主動聚集在王薄叛旗之下,達到數(shù)萬人。經(jīng)常在齊郡境內(nèi)活動,官軍多次圍剿都被打敗。時任齊郡丞的張須陀帶兵征討,王薄引軍南下,轉(zhuǎn)戰(zhàn)到魯郡(治所在今山東兗州)。張須陀窮追不舍,追至岱山之下時,王薄恃其驟勝,未設(shè)防備,張須陀選精銳,出其不意而攻擊王薄軍,大敗王薄軍斬首數(shù)千級。王薄收攏被打散的部下萬余人北上渡過黃河,又被張須陀追至臨邑(今濟南市北)擊敗,斬首五千余級,獲六畜萬計。
當時天下太平日久,百姓多不習兵,地方官吏每與叛軍作戰(zhàn),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唯獨張須陀勇決善戰(zhàn),同時又擅長撫馭,所以很得軍心,當時號為名將。
大業(yè)九年(613年),王薄又聯(lián)合起孫宣雅、石秪阇、郝孝德叛軍十余萬人攻打章邱(今山東章丘西北)。張須陀派遣水軍斷其水運,自率兩萬步兵、騎兵擊討叛軍,叛軍大敗,散軍潰至津梁時,又被水軍周法尚所拒。張須陀與周法尚水陸夾擊再次大敗叛軍,獲其家累輜重不可勝計,露布以聞。隋煬帝聞訊后非常高興,褒獎了張須陀,并派人畫其相貌而奏之。
擊敗裴石
同年,裴長才、石子河等率兩萬叛軍攻至歷城,縱兵大掠。張須陀當時沒來得及召集士兵,于是親率五騎與叛軍作戰(zhàn)。叛軍為其所吸引,遂引兵圍攻。張須陀身陷重圍,身上多處受傷,勇氣彌厲。時城中援兵至,叛軍稍退。張須陀督軍再戰(zhàn),大敗叛軍,裴長才敗逃。
威振東夏
大業(yè)九年(613年)三月二十六日,北海郡(治今山東益都)郭方預聚眾三萬,自號盧公,攻陷郡城,率部造反。郭方預又與秦君弘等叛軍聯(lián)合圍攻北海郡,兵威強盛。張須陀對部下說:“賊人自恃兵力強盛,以為我不能救援,我如今急速趕去,一定能擊破他們。”眾將都不敢接口,唯有勇將羅士信和秦叔寶請戰(zhàn)。于是挑選精兵加快速度前進,叛軍果無防范,隋軍趁機發(fā)起進攻,大敗叛軍,斬殺數(shù)萬人,獲輜重三千輛。司隸刺史裴操之為其上書請功,隋煬帝再次派人犒勞隋軍。
當時齊郡人左孝友起兵反隋,并占據(jù)蹲狗山(今山東招遠東北),隊伍發(fā)展至十萬人。大業(yè)十年(614年)十一月,張須陀統(tǒng)兵進剿叛軍,隋軍列“八風營”緊逼左孝友部,又分兵扼守要害。左孝友被迫率眾出降。其部將解象、王良、鄭大彪、李畹各擁兵萬余,也都被張須陀鎮(zhèn)壓。張須陀一時威振東夏,因功升任齊郡通守,領(lǐng)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討捕大使。
每戰(zhàn)皆勝
大業(yè)十年(614年)十二月,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人盧明月率軍十余萬人屯祝阿(今山東禹城西南)。張須陀統(tǒng)兵一萬余人進擊。雙方相距六七里設(shè)營柵相持,經(jīng)十余日,隋軍糧盡將退。張須陀不想喪失戰(zhàn)機,便對部下說:“賊軍見我退兵,勢必傾巢追擊,能有精銳士卒偷襲敵營,必將有利,有誰為我去偷襲?”眾人都不回答,唯獨秦瓊與羅士信請戰(zhàn)。張須陀于是命二人各率一千人精兵埋伏草木叢中,自己引兵棄營佯裝逃逃,盧明月率全軍緊追。秦瓊、羅士信乘機率伏兵攻入叛軍營寨,放火焚燒三十余柵,敵營守卒大亂,盧明月率部迅速回救,遭張須陀回師夾擊,叛軍潰敗,被斬殺無數(shù),盧明月僅以數(shù)百騎突圍。此后張須陀相繼擊敗了呂明星、帥仁泰、霍小漢等義軍。還率兵拒翟讓的瓦崗軍,前后三十余戰(zhàn),每戰(zhàn)都擊敗瓦崗軍。
歷史評價
李密:“須陀勇而無謀,兵又驟勝,既驕且狠,可一戰(zhàn)而擒之。”
《隋書》:“古人以天下至大,方身則小,生為重矣,比義則輕。然則死有重于太山,生以理全者也,生有輕于鴻毛,死與義合者也。然死不可追,生無再得,故處不失節(jié),所以為難矣。楊諒、玄感、李密反形已成,兇威方熾,皇甫誕、游元、馮慈明臨危不顧,視死如歸,可謂勇于蹈義矣。獨孤盛、元文都、盧楚、堯君素豈不知天之所廢,人不能興,甘就菹醢之誅,以徇忠貞之節(jié)。雖功未存于社稷,力無救于顛危,然視彼茍免之徒,貫三光而洞九泉矣。須陀、善會有溫序之風,子翊、松赟蹈解揚之烈。國家昏亂有忠臣,誠哉斯言也。”
《大隋故齊郡通守南陽張府君墓志之銘》:“軒丘錫胤,弧星主祀。代襲忠臣,家承孝子。二京稱妙,三朝受祉。煥爛門風,昭彰國史。恒農(nóng)述職,陜服馳聲。桑田是賴,棠路流名。猗歟汝潁,志朗神清。仁沾動植,惠及鰥煢。粵惟光祿,蟬聯(lián)茂族。志行遙聞,天波下木。榮高八使,位隆三獨。既賴分茅,終期戩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