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感動中國人物事跡觀后感
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啦!“感動中國”猶如一扇窗,讓我們通過凡人善舉,守望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度感動中國人物事跡觀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歡!
度感動中國人物事跡觀后感精選篇1
1975年,抱著對祖國的懷戀,楊振寧第五次踏上回國的旅程。當來到北京后,除了與家人好友以及部分領導人見面外,楊振寧提出了自己的意愿:“我想再見_一面!”
可當時_的身體每況愈下,冠心病、白內障、肺心病等等病癥折磨著這位老人,他很少再過問國家政務以及接待賓客。對于_身體惡化的情況和速度,楊振寧是難以知曉的,他只能從鄧公等領導人的態度中看出,主席的身體狀況并不好。帶著這份遺憾和擔心,楊振寧結束了他此次的訪華行程。
1976年,楊振寧再次回國訪問,他依然希望能夠再見_一面。可他不知道的是,早在年初,_便曾發生過兩次嚴重的心梗,多次在死亡線上徘徊,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大問題,需要通過鼻孔插管注入流食維持生命體征。
即便如此,在唐山大地震發生后,這位老人依然不顧病體,親自批復文件,并每天關注著前線救援情況。直到去世的前一天,_依舊堅持著看文件,將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9月9日零時10分,_停止呼吸,長眠于中南海,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當消息通過廣播電視傳向全世界后,遠在美國的楊振寧也得知了這個噩耗。剛剛聽聞這個消息的楊振寧,十分的震驚和難以置信,他雖然知道_的身體不好,但沒想到會糟糕到這種程度。眼中含淚,緊盯電視畫面,楊振寧嘴里一直重復著一句話:“_是一代偉人,一代偉人呀!”他再也沒機會與這位偉人面對面交流了。
突聞這個噩耗,不只楊振寧,在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全都被一股悲傷情緒所籠罩。為了悼念這位開辟新中國的偉人,美國的華人華僑聚集在一起,于紐約為_辦了一場特殊的追悼會。
接下來出現了開頭的一幕,楊振寧也出席了這場追悼會,并親自執筆寫下了名為《人類歷史上的一位巨人》的追悼詞。他眼中噙著淚水,一字一句地說道:
“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是一個農村整體破產,工業被帝國主義掌控的社會,用魯迅的話講,就是一個吃人不吐骨頭的社會。
面對種種壓榨,涌現了一批又一批英雄人民進行堅決反抗,這其中帶路的人一直都是_,在半個多世紀里,他始終是中國的舵手,是中國的指路明燈。”
悼詞結尾階段,楊振寧提高嗓音,用12個字深度總結了_的一生:“他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位巨人!”是的,_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他的這個概括不僅引發了現場共鳴的掌聲,更是讓全世界為之動容。
蘇炳添,這可能是中國百年奧運夢以來,最讓我們振奮的選手,亞洲人可以做到和歐美人一樣的成績,可以做到博爾特,賈斯汀加特林,泰森蓋伊,尤塞恩布雷克,這些名將一樣能做到的事情9.83,記住這個數字吧,這是中國短跑,田徑的脊梁,記住這個黃皮膚的中國人,不論決賽會不會受到這個時間短,不能恢復的影響,我們依然相信,這就是中國的速度,亞洲速度,黃種人的奇跡,改變的是多少年的中國田徑甚至中國體育的歷史。亞洲記錄,真真正正的黃種人的記錄,沒有歸化隊員,沒有任何的一點點的問題。起跑很順,而且這一槍他肯定是當決賽發揮了全力去打的,到最后也真的能頂住旁邊美國隊的新星貝克的壓力,我覺得真的是不容易,能夠有這樣的成績,已經是讓我們非常驚喜。
幾個真實而又感人的事例論證了我的觀點,奧運精神真偉大啊!他讓人充滿斗志,充滿活力。
不過,雖然不是運動員,但卻有著同樣的奧運精神的,那么中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因此,我們要通過宣傳奧運精神,激勵億萬人民發奮圖強,建設好我們的國家;通過宣傳中國運動員“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精神,鼓舞廣大青少年樹立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志向,努力營造有利于成功舉辦奧運的輿論氛圍。參與奧林匹克事務、舉辦奧運會是中國人民的真誠愿望和長期的追求。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舉辦奧運會,將使奧林匹克運動更加深入和普及,將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一個十分寬闊的舞臺,也將是中國人民在新的世紀里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的新貢獻。
度感動中國人物事跡觀后感精選篇2
話說現代科學有兩大支柱,一個是相對論,一個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黃金年代是上世紀的前30年。到了上世紀的40,50年代,量子力學日臻完善,連計算機之父約翰·馮·諾依曼這樣的人物都不得不放棄研究量子力學,轉投其他領域。
此時的物理學家們一直都在嘗試,用對撞機來獲取微觀世界的物理學現象,結果就是撞出了100多種粒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物理學家都有一個大大的問號:如何才能把這些粒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當時科學家們就發現,這么多的粒子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費米子,一類是玻色子。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就打一個比方,假如一個東西可以無限切分,切到最后切不下去時,就會剩下基礎粒子,其中費米子可以理解成最小的“顆粒”,占據一定的體積,最基本的費米子有夸克,電子等。
而玻色子更像是膠水,通過傳遞“相互作用”把費米子聚合在一起。科學家發現,宇宙中一共存在著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
其中,膠子可以傳遞強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傳遞弱相互作用,光子可以傳遞電磁相互作用,還有一種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賦予粒子質量。
在這個基礎上,科學家們用“粒子”“相互作用”和“場”的概念,就把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統一了起來,創立出了一個叫做“標準模型”的理論,這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后的有一座理論物理高峰。
楊振寧和他當時的研究生助手米爾斯一起做出的楊米爾斯理論,就是“標準模型”的理論,解決了強力的機制問題,用楊米爾斯理論來強力的科學家一共有5位,這5位被分為2批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僅如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恒”還幫助其他科學家指出了研究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的一個新方向。于是,物理學家溫伯格和格拉肖在楊米爾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弱電統一理論,實現了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
在這座物理學高峰當中,楊振寧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是奠基人一般的存在。那這樣的科學成就在物理學領域屬于什么樣的江湖地位呢?
客觀地說,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由于都曾憑借一人之力完成了一個核心理論的創立,因此他們應該屬于獨一檔的存在,僅次于他們的是了量子力學和標準模型的奠基人們,他們是多人一起努力完成了一個核心理論的創立,而楊振寧就應該排在這一檔,而且是排在靠前的位置。
持有這樣觀點的人有很多,其中也不乏科學家,比如:物理學家聶華桐就曾說過,
我們常聽到一些物理學家的名字像麥克斯韋、愛因斯坦,量子力學的海森堡、薛定諤和狄拉克。現在再要往下排的話,我想楊先生的名字就應該算在里面。
楊振寧為中國做出的貢獻
在中國,我們常常會提倡德藝雙馨,中國對于品德是十分重視的,同時還究竟“忠”和“孝”。這也是楊振寧之前被一些根本不知情的人所詬病的地方,他們說楊振寧老了才知道回國養老,沒有對國家做出貢獻。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真的不是!
在1971年,楊振寧在報紙上看到,美國“禁止國家”的名單當中劃去了中國。于是,他立馬申請回國,成為了第一位訪華的學者。回國后,國家領導人接近了他,還和他談了很久很久。從那之后,幾乎每年他都要回國,并且成為了中國溝通的橋梁。
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正處在特殊時期,很多家庭還在溫飽線上掙扎。而楊振寧呢?他拒絕了馬里蘭大學提供的高薪職位,把美國唯一的房產賣掉,捐給了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同時把清華大學給他的工資收入也全部捐掉了。甚至后來清華大學給他住所,他也只要居住權,而沒有要所有權。
除此之外,他從80年代起,就開始在中國旅居,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籌集資金給各大高校建造頂級的實驗室,建立高等研究院,其中清華高等研究院現在已經是世界頂級的研究機構。
同時,他還為國家在海外招募大量頂級的科研人才,比如:現在清華著名的姚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是由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建立,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頂級計算機人才。
無論是招募人才,還是募集資金建立一流實驗室、高等研究院,甚至是發起設立給科學家頒獎的各類組織,他50多年如一日地堅持著,同時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他還幫助清華建立起了凝聚態物理系,在研究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始終如一地堅守在科研的第一線,并發表了多項成果。
而另一件讓他進入公眾視野的事情就是反對對撞機,實際上,他在剛回國時,就被邀請去探討中國是否應該建立對撞機的事宜。比如,在1972年,當時參與會議的科學家中,只有楊振寧一直在反對建造對撞機。
他認為,當時中國很貧窮,能花錢建造的對撞機都是西方國家十多年前淘汰的技術水平,即便是建造了也得不到什么巨大的成果,不如省下這些錢去發展計算機、芯片半導體、生物、機械工程方面的領域。
楊振寧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貢獻,很難用一篇文章全部書寫完。20_年度的“求是終身成就獎”頒給了他。年9月22日,在清華大學,由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香港中文大學聯合主辦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年華誕,國家也特意為這位偉大科學家送上了生日祝福。
度感動中國人物事跡觀后感精選篇3
剛剛過去的20__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的揭曉備受關注。
身患絕癥堅守抗疫一線的“人民英雄”張定宇,為救援群眾犧牲在洪水中的消防戰士陳陸,改變山區女童命運的公益校長張桂梅,創辦愛心廚房溫暖無數人的老夫婦萬佐成、熊庚香,戰功赫赫的志愿軍英雄王海,疫情中志愿服務、守護醫護的快遞員汪勇,與時間賽跑的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畢生致力于傳播中國古典文化之美的女學者葉嘉瑩,向絕壁要天路、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當代愚公毛相林,不畏艱險丈量祖國山河、六十七年初心不改的國測一大隊。
《感動中國》精準定位、悉心挑選的這十位人物,緊扣20__年的焦點和熱點,展現出“特殊”一年中,無處不在、蕩氣回腸的中國力量和民族精神。最終,《感動中國》把這一年的特別致敬,獻給了所有以生命赴使命、用摯愛護蒼生、舍小我顧大局的抗疫英雄們。
度感動中國人物事跡觀后感精選篇4
有一種回憶叫做感動,有一種真情叫做溫暖,有一種尊嚴叫做承諾。這就是洗禮人類心靈的盛典,這就是真情的溫暖。
《感動中國》中,涌現出了很多偉人,但最令我感動的還是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
孫水林在臘月26,拿著20幾萬元錢,去給一些農民工發工資,可天有不測風云,就在去的路上,突然發生了車禍,孫水林的妻兒當場死亡,自己也在搶救過程中去世了。弟弟孫東林聽到這個不行的消息后,并不是悲傷,而是記急著完成哥哥的遺愿,把這些錢送到每個農名工手里。因賬單在車禍途中已喪失,所以孫東林告訴農民工們,希望他們能憑良心拿錢。當孫東林手上的20幾萬元錢發完后,還有些農名工沒法到錢,這是孫東林就拿出自己幾萬元的積蓄,老母親也拿出自己的一萬元養老金。最后每個農民工都分到了錢。
我想,這對信義兄弟不僅感動了我的心,也感動了全中國人的心。推選委員說:“這是一面鏡子,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照,值得我們整個社會去照,值得我們把心掏出來照。”
雖然它們不是什么偉大的人,但是它們有一顆偉大的心。他們用炙熱的心照亮我前行的路,是他們,教會了我怎樣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
每一次付出都是一次旅行,每一個故事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每一位感動中國人物都是國人心中的一桿路標。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時,走路的腳要結實一分,就像使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電的電池再度內心充實,于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可以幫助別人。這,正是感動的一種力量。
度感動中國人物事跡觀后感精選篇5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在平凡名字的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身影,高擎著一面面鮮紅的旗幟,孕育著一粒粒希望的種子,書寫著一幅幅中國精神的時代畫卷。我們要向他們致敬,是他們挺起了中華民族堅強的脊梁,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使得我們的祖國更加溫暖,充滿希望。
是他們,高擎著一面面偉大鮮紅的旗幟。旗幟可以指引方向,也可以凝聚奮斗的力量。兩彈一星元勛程開甲,從第一次踏入羅布泊,自此消失20余年,直到于無聲處聽驚雷,為開創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扎根中國大地的人民科學家鐘揚,援藏16年,足跡遍布西藏最偏遠、最艱苦的地區,在青藏高原為國家種質庫收集了數千萬顆植物種子;守島衛國32年的王繼才夫婦,以海島為家,與孤獨相伴,在沒水沒電、植物都難以存活的孤島上默默堅守,把青春年華全部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無論是爆炸升起的蘑菇云,還是遍布青藏高原的足跡,亦或是兩個人堅守的開山島,都像是一面面偉大鮮紅的旗幟,高高擎起,隨風飄揚,帶給人們以堅定、以信心,滿懷激情、努力奔跑,做新時代的追夢人。
是他們,孕育著一粒粒飽含希望的種子。偉大的靈魂,常寓于平凡的軀體。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29年如一日,將來自黨中央的聲音、四面八方的郵件送往雪域的各個角落;80后民辦教師張玉滾,回到家鄉一干就是17年,雖兩鬢斑白、滿臉皺紋,卻讓更多人看到鄉村未來的希望;堅守扶貧一線的基層干部張渠偉,精準扶貧不落一人一戶,病情嚴重卻是一拖再拖,為渠縣143802名貧困人口、130個貧困村脫貧和整縣摘帽貢獻了健康、智慧和熱血……他們用生命禁區上前行的車,一挑幾年的扁擔,簽上名字的軍令狀,給人們帶去了希望,讓感動在祖國大地爭相傳頌。我們相信,這一粒粒孕育著希望的種子,必將成長為一顆顆“參天大樹”,挺立在高山礫石之間,繁茂于鄉村田野之上。
是他們,書寫著一幅幅中國精神的時代畫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85歲的退休老人馬旭,畢生節儉,分毫積攢,只為一次“奢侈”,將千萬積蓄捐贈家鄉;中國民航英雄機長劉傳健,在萬米高空的生死關頭,臨危不亂、正確處置,確保了機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傷情牽動全國人心的排雷戰士杜富國,以血肉擋住危險,“你退后,讓我來”六個字的鐵骨錚錚,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勇斗歹徒的退伍軍人呂保民,俠隱于市見義而勇,用奮不顧身、舍己救人的正氣譜寫出一曲雷鋒之歌、英雄之歌……他們將“偉大”與“平凡”畫上等號,用擔當和勇氣感動中國。不難發現,在他們的身上總是閃耀著奪目的光輝,彰顯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挺起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脊梁。
感動中國,致敬平凡而偉大。每一個感動中國人物都有一種讓人們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正如《感動中國》主題曲《感動》歌詞中所唱的那樣,“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恒”。是的,愿中國有更多的愛和溫暖,讓我們的感動在這世間永久長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