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24位人物事跡最新
工匠精神代表人物事跡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yè)精神,是從業(yè)者的一種職業(yè)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xiàn);你是否在尋找“大國工匠24位人物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大國工匠24位人物事跡
1.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
今年53歲的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廠發(fā)動機車間班組長,35年來,他幾乎都在做著同樣一件事,即為火箭焊“心臟”——發(fā)動機噴管焊接。有的實驗,需要在高溫下持續(xù)操作,焊件表面溫度達幾百攝氏度,高鳳林卻咬牙堅持,雙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泡。因為技藝高超,曾有人開出“高薪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聘請他,高鳳林卻說,我們的成果打入太空,這樣的民族認可的滿足感用金錢買不到。他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
2.工藝美術師孟劍鋒
孟劍鋒是北京工美集團的一名鏨刻工藝師,他用純銀精雕細琢鏨刻的“和美”純銀絲巾,在去年北京APEC會議上,作為國禮之一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從業(yè)二十年來,他追求極致,對作品負責,對口碑負責,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將誠實勞動內化于心,這是大國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國制造的品質保障。
3.“蛟龍?zhí)枴鄙系摹皟山z”鉗工顧秋亮
“蛟龍?zhí)枴笔侵袊讉€大深度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組裝起來最大的難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而在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組裝中,能實現(xiàn)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鉗工顧秋亮,也因為有著這樣的絕活兒,顧秋亮被人稱為“顧兩絲”。43年來,他埋頭苦干、踏實鉆研、挑戰(zhàn)極限,追求一輩子的信任,這種信念,讓他贏得潛航員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見證了中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邁進。
4.胡勝:是一位車床加工工人,是全廠車工中對刀具最精通的人。為了國產(chǎn)預警機核心部件的生產(chǎn),他使用數(shù)控機床必須將加工精度控制在4微米以內,這無疑是極大的挑戰(zhàn)。
5.崔蘊:今年58歲的崔蘊,共參與總裝過七十多發(fā)不同型號的火箭,可2016年在他第一次接到總裝長征五號遙一任務的時候,卻不知從何下手。
6.劉伯明:這個“五一”假期,無論是重點工程施工現(xiàn)場還是重點項目生產(chǎn)車間,廣大勞動者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疫情防控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715噸常規(guī)島低壓轉子,是核電站發(fā)電的關鍵設備。為了打破國外壟斷,中國一重的鍛造工劉伯鳴接受了這個挑戰(zhàn)。
7.李凱軍:李凱軍是一汽集團鉗工班班長,在模具鉗工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他憑借對工作近乎癡迷的熱愛,不僅在單位家喻戶曉,并且蜚聲行業(yè)內外,成為技術工人的杰出代表。。
8.周皓:周皓是中國科學院深海所里的一名普通鉗工,負責所內深海科研裝備的零部件加工、制造、維修工作。在兩次馬里亞納科考航次中,他解決科研裝備技術難題156 項,針對海試需要對科考裝備合理升級改造58 項,使國產(chǎn)自主研發(fā)的科研裝備取得多項國際、國內第一。
9.竺士杰:5月4日的“大國工匠”是一位碼頭橋吊司機,他曾經(jīng)憑借著不差分毫的嫻熟技術和獨創(chuàng)的操作方法成功救援了一起海上事故。
10.鄭春輝:5月3日的《大國工匠》我們要認識的是一位木雕師——鄭春輝,他憑借一雙巧奪天工的手和一顆孜孜不倦的心,在一段木頭上重現(xiàn)了《清明上河圖》的盛景。
11.孫紅梅: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技藝精湛、執(zhí)著堅守,他們不斷創(chuàng)新,追求極致。來看“五一”系列節(jié)目《大國工匠》。航空發(fā)動機是飛機的心臟,給飛機發(fā)動機維修就是在心臟上做手術。今天(5月2日)的“大國工匠”孫紅梅就是這個“主刀醫(yī)師”。
12.楊金安:大藤峽水利樞紐是我國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水利樞紐,樞紐的船閘大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閘門,這個閘門的底樞曲扭“蘑菇頭”要承受1295噸閘門的壓力。煉鋼工人楊金安就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煉出一爐35噸的特種鋼,用來打造這個“蘑菇頭”。
13.金其福:在制造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今天,我們該怎樣當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河南中原特鋼裝備制造有限公司“鉗工狀元”金其福的回答是:要有一股軸勁兒。這個從兩眼一摸黑的學徒工成長起來的省級“鉗工狀元”,從業(yè)18年以來,幾乎都在做著同樣的一件事——與機械設備改造和維修難題較勁。
14.曹遂軍:“我覺得專注于自己手中的工作,并在能力范圍內做到極致,這就是一種工匠精神。”今年45歲的曹遂軍是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一建設有限公司的一名焊工教練。
15.付浩:付浩,現(xiàn)在陜西建工安裝集團有限公司“付浩技能大師工作室”擔任高級技師。參加工作三十二年來,付浩一直堅持在技術難度大、工作環(huán)境艱苦的安裝施工第一線。
16.王海榮:這所油田的首席技師王海榮,在工作的數(shù)十年間,加工改進多套工具。從1984年至2017年底,加工改裝各種工具4000多套(件)。
17.李曉佳:李曉佳從事的數(shù)控機床試車工作,就是給每臺機床做動態(tài)精度檢驗,通過車削試件來檢驗機床的加工精度。因為產(chǎn)出的每臺機床都是中高檔商品,所以在使用時不能出現(xiàn)差錯。
18.高喜喜:走進中國西電集團西安西電開關有限公司機械加工車間,數(shù)控機床旁,高級技師高喜喜正聚精會神的編程加工零件,他雙眼緊緊地盯著旋轉中的刀頭,不時對其進行修正。
19.張莉:相繼參與全國鐵路三次提速建設,參與時速250公里、350公里客運專線、重載線路所需30余種新型道岔的研發(fā)和10多項工藝改進工作,先后獲得5項國家專利……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軌道線路研究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張莉在十余年的工作中用一段段經(jīng)歷和一項項成績詮釋著“認真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
20.曹梅:臨近11時,曹梅走到戶外固定觀測點,仰望天空,默記幾秒,隨后回到辦公室操作臺前,將僅憑肉眼觀測到的云高、云量填進系統(tǒng),連同觀測儀器自動抓取的準點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地溫等基礎數(shù)據(jù),11時準時上報至上級氣象部門。
21.李剛:這個被工友們稱之為“刀手”的技術大咖,不僅能蒙著眼在上千根電纜,數(shù)百個走向,數(shù)萬個節(jié)點中,一口氣精準無誤的插接百余條線路,而且還具有著扎實的電氣理論基礎,參與國產(chǎn)盾構機電氣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研發(fā)。。
22.徐立平:一臺正在工作的大型風扇,一節(jié)等待精細加工的固體燃料發(fā)動機,兩個埋頭緊張作業(yè)的工人。這就是走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航天發(fā)動機固體燃料藥面整形組所在的廠房能夠看到的全部景象。
23.周紅亮:9月4日,天空下著蒙蒙細雨。與往常一樣,陜西寶雞秦嶺輸電運維班巡視員周紅亮肩上背著測溫儀,行走在距離寶雞市區(qū)50公里的秦嶺觀音山,巡視著連接秦嶺南北的電力線路。
24.張新停:張新停在雞蛋上練鉆孔這門絕活兒,是為了在普通鉆床上給高硬度鎢合金鉆0.4毫米的平底深孔。當時,全公司沒有一個人掌握這種技術,如果外包,不僅費用高而且周期長,會影響按期交付。
大國工匠周永和與毛勝利人物事跡介紹
近日,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lián)合舉辦的“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已經(jīng)開播了,我看完深受感動,下面我就來分享周永和和毛勝利的人物事跡吧,趕緊來看看吧!
周永和 巧手拼就世界最大“天眼”
40多萬塊面板,逐一編號爛熟于心。腳踏實地,中國工匠為天文事業(yè)貢獻卓越。
2011年3月,中國超大射電望遠鏡建設項目在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天坑里正式動工,它被簡稱為“FAST”。“FAST”工程的主體部分是一個口徑500米的球面反射鏡,依托在巨大的索網(wǎng)結構上,總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相當于30個足球場的大小。
周永和是中船重工武船集團的起重工,有18年從業(yè)經(jīng)歷,曾參與過諸多國家重點工程,但面對這個世界級的大鏡子,他也深感無從下手。FAST射電望遠鏡的反射面板多達40多萬塊。周平和和工友們先把100塊小反射面板組裝成規(guī)格不一的4000多塊大反射面板,其中單片最大面積約120平方米,最大重量超過1噸。由于強度低、容易變形,而且由“小鏡片”組合的曲面,形狀并不整齊劃一,把它們一個個起吊數(shù)十米高,空中運送數(shù)百米,下落安裝,不能有一點磕碰污損,面板相互間的吻合誤差不能超過兩毫米,這簡直是一個前人從未領教過的挑戰(zhàn)。周平和他們從圓規(guī)中得到啟迪,決定以“FAST”大球面的中心為圓心,在離地面50米的高空中,用現(xiàn)代機械架起“半徑型”的吊運系統(tǒng),一個圓規(guī)式吊裝體系就成型了。周永和精心研究安裝圖,每一塊面板編號多少,在什么位置,尺寸大小,他閉上眼睛都能說出來。
2016年7月3日,位于中國貴州省平塘縣大窩凼洼地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完成最后一塊反射面板的吊裝,歷時11個月的主體工程正式完工。“FAST”屬于國家九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是世界射電天文科技領域的巔峰之作,中國射電天文將因為擁有這件神器而領跑世界。它能夠以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靈敏度,開展從宇宙起源到星際物質結構的探尋。甚至還可能用于搜尋地外文明的通訊信號,尋找外星人。
全世界樂于探索宇宙的人們都將能夠分享這個威力無比的“天眼”所探尋到的太空奧秘。他們仰望星空的時候一定不會忘記腳踏實地的中國工匠們對人類天文事業(yè)的卓越貢獻。
在人類的探索之路上,工匠___解了創(chuàng)造之路上的無數(shù)難題,保證了人類的求索之路永續(xù)延伸。
毛勝利 當了29年曬紙工,依古法造出“三丈三”大宣紙。
在宣紙的故鄉(xiāng)安徽涇縣,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的曬紙工毛勝利和上百位工匠在進行著“造大紙”的實驗生產(chǎn)。這種大幅面宣紙按照尺寸規(guī)格,被稱為“三丈三”,寬度3.6米,長度達11米。
紙張成型的第一關鍵環(huán)節(jié)就是撈紙。手工撈紙講究的是精細,聽水的聲音,感知竹簾晃動的韻律。在號子聲中,44人將均勻附著紙漿的一幅特制的巨大竹簾抬出水面,形成了一張濕漉漉的宣紙。“撈”出來的“三丈三”大紙?zhí)粚訉盈B碼成摞,放平壓實,緩緩擠出水分。再經(jīng)過一天的烘干后,三丈三的命運就交給了曬紙的三位工匠。在古代,濕紙干燥的工序是在太陽下面晾曬,現(xiàn)在改在了室內,用加熱了的“焙”來烘干。毛勝利用白粗布浸透米湯,快速地涂抹到焙面上,作用是讓紙張貼得平整嚴實。米湯的濃淡程度,與焙面的溫度如何搭配,全是影響曬紙質量的重要因素,這都要靠工匠的經(jīng)驗來把握。
一切準備就緒,毛勝利站上了3米高的平臺,他要把一張30多平方米的又薄又軟的濕紙一刷一刷地定在加熱的焙面上。第一刷尤其重要,它要為整張紙端端正正地定位。行業(yè)里把大紙貼上、有把握按下第一刷的工匠叫“頭刷”,是不容置疑的大拿。
《大國工匠》節(jié)目介紹
《大國工匠》是2015年“五一”開始,央視新聞推出八集系列節(jié)目。《大國工匠》講述了8個工匠“8雙勞動的手”所締造的神話。
他們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yè)技能的極致化,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制造”。節(jié)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會熱議。
這群不平凡勞動者的成功之路,不是進名牌大學、拿耀眼文憑,而是默默堅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崗位上,追求職業(yè)技能的完美和極致。最終脫穎而出,躋身“國寶級”技工行列,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